墨爾本大洋路自駕一日遊
行程:
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(大洋路入口、大洋路紀念拱橋)-阿波羅灣(早餐或買杯咖啡)-Gibson Steps-Visitor Facility(遊客中心)、Twelve Apostles-Tom and Eva Lookout、The Razorback、Loch Ard Gorge-Port campbell Town(午餐)-The Arch、London Arch-The Grotto
路線:
去程:大洋路-墨爾本市區出發後,先將導航設定至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(大洋路入口、大洋路紀念拱橋), 第二個導航設定點則是阿波羅灣,第三個導航設定點是Gibson Steps,這條就是所謂的大洋路路線。
回程:高速公路C163-A1-M1(回程沿路上幾乎都是農田、草地的景象,並沒有什麼景觀可以觀賞,不過可能可以巧遇袋鼠, 我們就遇到一隻活的在路邊吃東西跟一隻被撞死在馬路中間的,建議去程走大洋路、回程走高速公路, 一方面可以節省回程的時間,二方面也可以順道一次看看不同的風景。
- 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(大洋路入口、大洋路紀念拱橋)
在做功課的時候,看到大家也會順路去吉朗跟木偶人拍照,但是我們今天的目標是要把來回將近600公里的大洋路當日玩完(晚上仍然要回到墨爾本市區的飯店),所以只好忍痛跟吉朗的木偶人說下次有機會再來看你囉!!
我們是早上七點半從墨爾本市區出發的,行經高速公路M1抵達托爾坎(Torquay),中途都沒有休息,大約花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。
「大洋路(英語:The Great Ocean Road),是位於澳洲東海岸維多利亞州南部的一條行車公路,全長約276公里,建於懸崖峭壁中間,起點自托爾坎(Torquay),終點於亞倫斯福特(Allansford)。 大洋路周圍自然風光資源豐富,亦有很多海景別墅位於公路內側的懸崖峭壁之上,大洋路始建於1920年,在1932年竣工,澳洲政府藉此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人。
從托爾坎到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(大洋路紀念拱橋)大約再花30分鐘的車程,底下這個就是大洋路紀念拱橋,我們開車抵達的時候,已經有好幾台小巴到達這個景點,所以就看到不少人在路的中央拍照,為了跟紀念拱橋拍照,然後看到車子來再趕快跑回路邊,我是覺得這樣蠻危險的,對於被拍照的人跟拍照的人都是,來來往往的車子蠻多的,但也不是每台車都會在這個景點停下來,所以不要為了拍美照而跑到路中央去阿!!!
看我們在路邊安全位置拍出來的照片也是很美阿!!
在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稍做休息之後,我們繼續往阿波羅灣前進,從Memorial Arch at Eastern View到達阿波羅灣,又花去了我們1小時的車程,早上七點半就出門的我們,抵達阿波羅灣的時候已經十點半多,沿路都沒有什麼休息,眼皮好重好重,為了行車安全,還有等下到達各景點的時候不要太累,所以我們在阿波羅灣的停車場小睡了一下。
阿波羅灣是個城鎮,所以除了停下來休息之外,如果已經肚子餓的人,也可以選擇在這裡午餐,或是買點食物路上吃,不然接下來又是一個多小時的路程~離開阿波羅灣之後,下一站是Gibson Steps,這站距離十二使徒岩就很近很近了。
- Gibson Steps
Gibson Steps是距離 十二使徒岩大約一公里左右的一個通往沙灘的階梯,階梯建造於陡峭的石壁上,階梯約有86階,相傳吉布森台階(Gibson Steps) 原本是本地 Kirrae Whurrong 土著部落下海漁獵的路線,19 世紀才由大地主休·吉布森(Hugh Gibson)帶人開鑿出了今天的台階,所以也才以其名命名此階梯。Gibson Steps呈Z字型,寬度也只有1公尺左右,在行走時要特別的小心,以免直接滾落到最後一階。沿著階梯往下走,可以走到沙灘上,在沙灘上可以看到兩個石柱,他們叫Gog 和Magog。
從十二使徒岩風景區的城堡岩上向東也能看到這兩個石柱,但是它們並不屬於十二使徒岩的一部分。組成十二使徒景觀的石柱是全部位於十二使徒棧道和觀景台的西面。在Gibson Steps的沙灘上,可以感受到石壁的陡峭,石壁幾乎是直接垂直於沙灘的,在沙灘上還可以近距離觀賞美麗的海洋,不過這裡的浪都來的很急,本來看起來都還很風平浪靜的,當我們靠近海岸線的時候,浪就會突然湧的愈來愈高,我老公在海灘上追逐海鷗的時候,一個不小心,就被突然湧上來的浪打濕了小腿以下的牛仔褲跟鞋子。雖然鞋子跟褲子濕掉真的很不舒服,但是還好他沒有走的更外面被海浪捲走什麼的,大家出來玩還是要隨時注意安全阿!!雖然這片海真的很藍很美,浪花也很白很綿密非常漂亮,但是拍美照之餘,真的還是要注意安全第一!!
- Twelve Apostles、Visitor Facility(遊客中心)
十二使徒岩(The Twelve Apostles),又譯十二門徒石,是一系列自然形成的石灰岩的組合,目前存有七塊。這些石頭形成於海浪的侵蝕作用。在過去的1000到2000萬年中,來自南冰洋的風暴和大風不斷的腐蝕相對鬆軟的石灰岩懸崖,並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。這些洞穴不斷變大,以致發展成拱門,並最終倒塌。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形狀各異的,最高達到45米的岩石從海岸分離了出去。由於波浪緩慢的侵蝕著它們的根基,其中的一些石頭倒塌了。2005年7月3日一塊石頭碎裂,2009年9月25日又再有一條倒塌,因此現在僅剩七塊石頭。海浪對這些石灰石的侵蝕的速度大約是每年2厘米。隨著侵蝕作用的進行,舊的「使徒」不斷倒下,而新的「使徒」不斷形成。(取自維基百科)
抵達十二使徒岩的停車場之後,會先經過遊客中心,遊客中心內有販賣一些水、飲料跟食物,飢腸轆轆的我們本來想要在遊客中心解決我們的午餐,無奈看到的都是一些冷食,比如雞肉捲、三明治等等,看起來沒有很可口,所以我們決定要忍耐到Port campbell Town再解決民生問題。從遊客中心旁的小路跟著指標走,就可以走到十二使徒岩的拍照處。
從十二使徒棧道和觀景台這邊不僅可以拍到十二使徒岩,也還可以拍到我們剛剛去 Gibson Steps那個沙灘看到的Gog 和Magog兩個石柱。我們到達十二使徒岩的時候,已經是下午了,所以從棧道和觀景台往十二使徒岩拍,十二使徒岩都會是背光的,每顆看起來都是灰灰暗暗的
反而是Gog 和Magog兩個石柱的光線非常好,所以拍起來真的非常漂亮!!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玩兩天一夜的大洋路行程,記得一定要上午就過來到十二使徒岩這裡拍照,如果能夠起的更早的話,來這裡拍日出也是非常美麗的!!照片前方海面上的碎石塊就是2005年消失在大海和狂風中的一個「使徒」遺骸。
- Tom and Eva Lookout、The Razorback、Loch Ard Gorge
這三個景點是在同一個停車場停車,然後各有不同的步道通往各個景點。Loch Ard其實是一艘船名,1178年3月2號從英國出發,開往墨爾本,搭載了18名乘客與36名船員,經過了三個月的航行後,終於快到達目的地,在5月31號的晚上,船員們還開了Party慶祝即將到港,結果在隔天6月1號因濃霧瀰漫,船在經過這個峽谷的時候遇難了。54名船員與乘客,只有兩位倖存, Tom & Eva。Tom 當時15歲,在船上當學徒,幸運地被沖到岸上。然後聽到在海上漂流的Eva的哭聲,又立刻回到海中,奮力地把Eva救上岸。之後Tom又爬出這峽谷向當地的牧民求救,兩人才存活下來。照片中在峽谷口的兩顆孤立石頭,本來是向拱橋一樣連在一起的,但海水的沖刷把拱橋中間的部分衝垮,變成孤立的兩顆巨石,後來也被正式命名為Tom跟Eva,而可以看到這兩顆巨石的地方,就是Tom and Eva Lookout。
Loch Ard Gorge (洛克阿德峽灣) 有澳洲最壯觀的海灘美譽,作為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內最大的景區,Loch Ard Gorge 設有5 公里長的步道和11 處觀景平台。 從這裡往沙灘望去似乎還有一段距離
不過步道有直接通往沙灘的樓梯,走下樓梯之後,就可以站立在鬼斧神工的峽谷之中,並且帶著洛克阿德號沉船的歷史故事,感受波濤洶湧裡一個寧靜的峽灣。
這裡還有神秘的石灰岩洞
- Port campbell Town(午餐)
離開Loch Ard Gorge之後,我們先前往距離Loch Ard Gorge約八公里的Port campbell Town用餐
本來是想要吃這間的,無奈我們抵達的時間已經太晚了,剛踏進餐廳店員就跟我們說午餐時間已經結束了,我們只好往旁邊加油站附設的餐廳覓食
這間餐廳也有賣炸魚,不過魚的品項也不是我們平常所見的種類,在搞不清楚是什麼魚的情況下,保險起見,我們點了個butter fish,結果意外的好吃。魚肉真的有如butter一樣綿密、非常嫩,就算炸過,裡面還是富含魚油,吃起來非常滑順。另外我還點了一個potato cake,點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料理這道食物,只覺得我喜歡馬鈴薯,也喜歡蛋糕,那加在一起我應該也不會太討厭吧,哈哈哈!!拿到食物的時候,覺得蠻驚奇的,原來這薄薄一片炸馬鈴薯叫作potato cake阿~
potato cake吃起來沒有馬鈴薯的沙沙的口感,相反的我覺得有點像在吃山藥一樣,是很滑順綿密的,不過沒有什麼味道,所以我們後來還是買了甜辣醬沾著吃,這一盒甜辣醬就是另外花0.5澳買的,吃起來有點像泰國公雞牌甜辣醬,甜的味道多於辣。最後就是這兩隻雞翅了,雖然名為雞翅,但我覺得應該是小雞腿肉阿,這兩隻口味還不錯。
這個是Port campbell Town的港口,不知道為什麼,我覺得澳洲的藍天跟海水都特別藍,
跟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海水顏色很不一樣,澳洲的海水顏色比較深藍,是很特別的顏色。草地上隨處都有很多的海鷗,還有一桌在野餐、曬太陽的遊客
整個小鎮雖然小小的,但是也是應有盡有,有雜貨店、餐廳、加油站等,在長長的大洋路上,有個中繼站可以填飽肚子覺得很幸福!!
- The Arch、London Arch
London Arch原本是叫London Bridge的,其形狀與倫敦橋有些相似,故以此命名。London Arch是自然之力作用形成的漂亮海岸景觀,從前這個岩石是突出海面與陸地連接的岬,由於海浪的侵蝕沖刷形成2個圓洞,正好成雙拱形,所以起名為“倫敦橋” 。由於海蝕和風蝕作用的不斷蠶食,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時分,與陸地連接的圓洞轟然塌落,與大陸脫離,形成現在看到的樣子,而更為驚險的是,當時橋上居然還有兩個遊客,所幸他們後來經由直昇機救援都安然無恙。
London Arch一公里外就是The Arch. 由於這邊的海浪都非常的大, 經年累月下來在這些堅硬的石頭上打上烙印,London Arch 跟 The Arch 附近的觀景台都有做成不同的高度, 讓遊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望同樣的自然奇景。
- The Grotto
停好車後沿著步道從階梯下去,在上面的平台就可以隱約見到岩穴的樣貌了,從棧道拾階而下,就可以直接走到這個岩穴,岩穴前低窪的石灘有如一個大碗,萬馬奔騰般的海浪撞到碗沿會突然騰空而起。底層觀景台前砌有一道矮牆,應該就是要制止我們繼續往前走,也避免我們直接被浪打濕。Grotto 形成原因為雨中的弱酸性物質流進地表,與地表中的植物物質使得弱酸變成強酸,久而久之侵蝕了石灰岩先形成沉洞(Sinkhole,也稱為岩溶塌陷) 的地質景象,最後再變成現今我們看到的 岩穴 (Grotto)。岩穴上的岩層顏色變化就已經十分多變了,透過岩穴看出去的海竟然也有不同的藍色,低窪的石灘裡留有海浪拍打過後留下的海水,倒映著很藍很藍的藍天,覺得這裡的顏色美的不像是人間應有的顏色阿!!!
走完這些景點之後,太陽也慢慢的西下了,我們也要趕快踏上回程的路途,在回程的路途中,看到了好大一顆夕陽,可惜在趕路的路程中彎來彎去,我只有拍到剩下一點點的夕陽。一早來到大洋路的路途中就看到好多的牛跟羊,不過早上的牛、羊都是散落在草原各處吃草,到了夜幕低垂時分,羊跟牛就集結成了羊群與牛群,而且就近在馬路旁邊,覺得這景象也是十分的壯觀,墨爾本真的好美好美!!!
留言列表